60幅藏品 浓缩西方绘画500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观展有感
分类:亦中影像 发布日期:2018/12/18 21:59:22 阅读()
岁暮天寒,我们亦中“Yi-间工作室”的几位社员和指导老师易飞男、技术老师郭旷怡一起,利用周末时间前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观看了“西方绘画5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 这是一场视觉盛宴,展览展出了东京富士美术馆收藏的60幅最能代表西方500年绘画艺术的经典藏品,为大家呈现了“一部浓缩的西方艺术史”。
进入一楼的展馆,真是人山人海,可见这个展览是多么有吸引力。虽然我们前后左右人挨人,有时行走都有些困难,但是我们一行人看展的热情是被人墙堵不住的。
易飞男老师和郭旷怡老师一边提醒我们要跟上队伍不要走散,一边寻找合适时机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各种绘画手法和名家名师,这让我们对此次观展不会流于表面,而是能更深入地学习到一些绘画知识。

这是一个有点特别的展览,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展出的是一座日本美术馆收藏的西方艺术画作。东京富士美术馆的创始人是对中日友好做出巨大贡献的池田大作先生,该美术馆收藏有5000多件东西方艺术品,尤其以西方艺术为重。本次展览精选的60幅经典作品,共分为五部分:《个性发现与人文阐扬》、《华彩乐章与怀古幽情》、《古典理性与浪漫情感》、《真实镜像与光色建构》、《纯粹观念与混杂多元》。展览以时间为叙事主线,流派为发展脉络,展现了西方艺术发展的历程。
我们跟随着人潮,按照布展顺序观看,老师的介绍娓娓道来:第一部分《个性发现与人文阐扬》重点讲述的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成就。第二部分则是介绍17——18世纪的西方绘画,这一部分命名为《华彩乐章与怀古幽情》也十分贴切。我们看到这一部分的代表画作既包括了坚持古典构图和古典美学信念的艺术家作品,也有反映普通市民丰富多彩日常生活的画作。第三部分名为《古典理性与浪漫情感》。18世纪下半叶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新古典主义应运而生,“古典理性”指新古典主义,“浪漫情感”则是指与新古典主义风格迥异,提倡情感、想象、自然至上的浪漫主义画作。
第四部分《真实镜像与光色建构》也分为两大部分:“真实镜像”指在1848年至1870年大放光彩的现实主义,以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库尔贝的画作为展览代表。“光色建构”则指印象主义画派,这也是我们相对比较熟悉和具有吸引力的部分。展品中既有莫奈、雷诺阿等人的画作,也包含了后印象派三位大师塞尚、高更和梵高的作品。

展览最后部分名为《纯粹观念与混杂多元》,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绘画作品。这一部分的内容既介绍了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画派,包含了毕加索、莫兰迪、夏加尔等艺术家的作品,也介绍了二战结束后,西方艺术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我们从中看到了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之前接触比较少的画作流派。

通过老师的耐心讲解,我们几位同学对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等绘画潮流都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也一饱眼福。展出的作品都出自享誉世界、蜚声艺坛的艺术大师之手,如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巨匠贝利尼,巴洛克艺术杰出代表鲁本斯,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和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戈雅,以及印象主义大师莫奈、后印象主义巨匠塞尚、梵高、高更等。这些西方艺术史中振聋发聩的名字,这些蜚声艺坛的艺术大师们的真迹,带给我们的震撼实在太大了。 特别是在通往另一个展厅的通道中,众多参展画家的名字布满一整面墙壁,读着这些举足轻重的名字,一种敬畏感油然而生。
易老师告诉我们:“这次展出的画作几乎诠释了西方绘画艺术五百年的流派兴替,呈现了西方绘画风格的演变轨迹,是西方绘画史的一次集萃,机会难得。”虽然以前我们在课堂上和书本中多多少少也看到了一些作品,但大都是碎片化的,经过易老师和郭老师的介绍,再对照展出的画作,一下子让我们对西方绘画的脉络有了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认知,真是受益匪浅。
此外,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内,另一个特展《穿越大洋的艺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藏19-20世纪风景画展》也在展出,展品异常丰富。
除了这些让人感到新鲜的西方艺术特展,位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的《高山仰止》、三层的《世相与映像》、四层的《清华藏珍》系列展等展览,也非常值得细细观看,其中关于清朝瓷器、明清织锦和家具等主题展览都有令人惊喜的看点。
好的艺术作品无需语言就能打动人心,可以让人们跨越文化进行交流。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一是在于使人“博物洽闻”,二是在于让人“通达古今”。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老师们让我们感受了艺术、了解了经典,这是一堂丰盛的艺术体验课。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让我们收获满满!
指导老师:易飞男 郭旷怡